中医学习讨论吧
关注: 2 贴子: 13

  • 目录:
  • 0
    营气和卫气,都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的物质来源,但在性质、分布和功能上,又有一定的区别。营气,其性精专,行于脉中,具有化生血 液,营养周身之功。而卫气其性剽疾滑利,行于脉外,具有温养脏腑,护卫体表之能。营主内守而属于阴,卫主外卫而属于阳,二者之间的运行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营卫是互相为用的,营行脉中并非脉外无营,卫行脉外并非脉内无卫,营中有卫,卫中有营。分之则二,合之则一。 营卫
    附v子 10-23
  • 0
    射干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脉证病治篇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八枚(大者,洗,一法半两)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射干麻黄汤宣肺散寒,具有温肺化饮,化饮降逆,止咳平喘的功效。临床主治痰饮郁结,肺气上逆,症见咳而上气,喉中有
    附v子 10-15
  • 0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自汗出和无汗为中风、伤寒所以脉证互异的基本原因,
    附v子 10-13
  • 0
    《伤寒论》中有三个比较常用的类方,就是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在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中,把这三个方定为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主要方剂。三者差异微乎其微,临床中如何做到方证对应,正确选择应用呢? 《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
    附v子 10-12
  • 0
    阴阳篇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皆阴也。 以药而
    附v子 10-11
  • 0
    附v子 10-9
  • 0
    食、水、瘀血三者,均属人体自身中毒,为发病的根本原因,亦中医学的伟大发现,因特提出讨论于下。 食毒: 大都不善摄生,饮食无节,因致胃肠功能障碍,或宿食不消,或大便秘结而使废物不得及时排出,从而促使毒物的吸收,因成自身的一种中毒证,仲景书中谓为宿食者,即食毒为病,今择要述之。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注解: 脉按之紧,而寻其内有如转索起落无常,实即滑急之脉,为有宿食的脉应。 “脉紧,头痛,风寒,腹
    附v子 9-27
  • 0
    脉象虽亦和症状一样,同是患病机体有异于健康时的一种反应,不过由于它比一般症状尤富于敏感性,举凡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无不应之于脉,故于辨证亦有其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中医诊脉的研究和发展。诊脉原有《内经》《难经》二法,《内经》讲的是遍诊法,《难经》则独取寸口,前法不行已久,于此不拟讨论,今只就后者述之于下。 脉的部位: 寸口即指桡骨动脉言,诊时以中指端向桡骨动脉处按之,即为关位
    附v子 9-26
  • 0
    中医辨证主要是六经八纲,中医施治亦主要是在六经八纲的基础上制定治疗的准则,所以对于中医辨证施治的研究,六经和八纲是首应探讨的核心问题,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的中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按数来讲本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含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述之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
    附v子 9-25
  • 0
    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以至施行适方治疗,此即辨证施治一整套的方法体系,有如以上所述。不过这种治病方法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基于前之六经八纲的说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不论什么病,患病人体的反应,在病位上不出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情上不出阴、阳、寒、热、虚、实,在类型上不出三阴三阳。验之于临床实践,这都是屡经屡见的事实。以是可知,则所谓六经八纲者,实不外是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
    附v子 9-26
  • 0
    辨证施治,是说明中医以药治病的方法,亦常被称为辨证论治,我以为辨证施治更朴实些。有是证即用是药,还要引经据典地议论一番干什么?因此乃采用辨证施治,作为本书讨论的专题。 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没有进步的科学,又没有精良的器械,故不可能如近代西医能找到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以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只有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与患病人体
    附v子 9-24
  • 0
    1. 阅读经典著作:学习中医的基础是阅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这些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著作,可以对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参加课程和讲座:许多学校和机构都提供中医相关的课程和讲座,这是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听专家的讲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理论和方法。 3. 实习或临床实践:理论知识是基础,但中医更重要的是实践。通过实习或临
    附v子 9-24
  • 0
    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中医学习讨论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