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每天上午,我都会看看疫情的全国统计数据,在今天的数据表上,多了一栏,就是重症病人的数目。数据显示,今天重症病人为2788人,较昨日突增492人。 这栏数字让我非常痛心!这个数字里的人,可能很多慢慢就会划入下一栏了,那就是死亡。 就在刚刚,我还看到这样一个报道,说是中医在治疗新型肺炎中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轻度,中度病人吃中药后容易痊愈。 那么,危重病人呢?为什么就不容易痊愈了呢? 我们再来看看中医是如何治疗新型肺炎
-
5郭霭春教授认为,张氏在药物的配伍、应用方面确实具有独到的经验,其对前贤既定者,多能探奥索隐,而对古人所未发者,又多有增补创新。故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总结、归纳出张氏的用药配伍方法百余则,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治疗,每每收到良好效果。今节录于下,以资同道临证参考。 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 郭霭春 1 生石膏佐芍药,可解阳明之热。石膏性寒而能散,芍药味苦寒,且能通利小便,治腹疼,故石膏佐
-
14一、附子 二、干姜 三、肉桂 四、麻黄 五、桂枝 六、细辛 七、石膏 八、大黄 九、芒硝 十、黄连 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由于少数医家,以为此等药物,性能猛烈,而不多使用,即使偶然用之,而用量较轻,虽对一般轻浅之病亦多获效,但对于严重病患及沉疴痼疾,则疗效不显。据余数十年经验,如能掌握其性能,与其它药物配伍得当,且不违背辨证论治之精神,在临床工作中,不但治一般常
-
1从功能层面来看,中药可以分为很多大类,清热药,补气药,补阳药等等,然而每味中药都有自己的特性,想要运用好每一味中药,则需一一了解它们!今日推文中,金寿山先生带着我们一同看看每味中药的独特之处。 选药,是辨证施治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极为重要。 一 前贤作出了很好的范例。 1 如《温热经纬·陈平伯外感温病篇》第四条:“风温证,身灼热,口大渴,咳嗽烦闷,谵语如梦语,脉弦数,干呕者,此热灼肺胃,风火内旋,当用羚羊
-
1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这种特色靠的是中医的思维。笔者行医35年来,在临床工作的摸爬滚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辨证思维模式,愿与同道探讨。 辨证之首,注意主症 辨证之首,首先应抓其主症,因为主症是辨证的要点、治疗的重心。抓主症应从几方面着手。 一是主症多在一般问讯病人何处不适时的第一句回答中出现,既是病人希望你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常见疾病的主要问题,如胃痛、头痛;二是在证中找主症,如病人反映心烦、心慌、头晕
-
7
-
2熟读经典,是每一位临床中医工作者入门的基本功。笔者这里仅以《伤寒杂病论》为例,谈一些学习的方法与体会。 猛火煮——使其言如出于吾之口 第一次读经典医著的时候,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熟读牢记。其目的,是要狠抓“三个基本”,即理解经典的基本概念,牢记经典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符合中医原创特色的基本思维方式。这三个基本是相互联系的,也是步步深入的。 什么叫“猛火煮”?是指第一次读经典医著的时候,就像大火煮生米
-
6古人云:“用药如用兵”。裘氏常说,为医者必须充分熟谙药性,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知”很重要,但应深知而不要浅知。要达到“深知”,一必须多读方书、本草,二应该在实践中反复亲尝。 (一)多读本草、方书,拓展视野 目前一般中药书籍中介绍的药物功用,往往是反映了近代人的应用经验,其中有些药物的内容尚不够全面,或者说失之肤浅,以致影响了在临床中的应用。因此,裘氏主张临床医生要经常研读本草等有关医籍。
-
0赵绍琴老先生本文为我们揭秘了他通过脉诊能取得的信息和诊脉的方法,他说自己潜心研讨了五十年,最终总结出诊脉“必分浮、中、按、沉四部,浮中为标,按沉主本,若二部之脉不同,则必参舌,色、证,以辨其真假、主次、缓急,以定其何者宜先治,何者当后医,何者须兼顾,何者可独行。”这不仅是诊脉的意义,更是诊断指导治疗的大法,好东西可遇而不可求,分享给大家。 一 先父在1930年讲诊脉时说:诊脉不是只诊出一个脉,从一个脉就定
-
0记得黄仕沛老师所赠《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签名是:“仲景之门,人人可入,经方之用,亦平亦性”。张仲景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于很多没有中医基础的人来说,是绝佳的入门好书,因为经方之用,往往对照条文即可效如桴鼓。反而是对于有一定中医基础者,如果不是学经方之人反而有诸多的障碍,可能是因为派别的缘故,不少人心中有魔障。 “经方之用,亦平亦性”。临床上另外一种情况亦存在,就是感觉明明和条文相对应,处
-
1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群方之祖,既能发汗,又能止汗,到底是发汗剂还是止汗剂?古今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该讨论学术氛围浓厚,学员思维活跃,言之有据,持之有故,给人启迪。 学术讨论实录(上)——桂枝汤是发汗剂还是止汗剂 余国俊医师:桂枝汤是发汗剂还是止汗剂?迄今众说纷纭。认真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临床价值。本室现就此问题举行一次讨论,请各抒己见。 刘方柏医师:《伤寒论》中直言使用桂
-
1金元名医张元素曾说:“仲景方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历代名医未有不精研《伤寒论》《金匮要略》者。然而,由于仲景文辞简练古奥,后世数百家见仁见智的注解,使学者往往慨叹“经方难用”。事实上,在《大医精诚》的开篇,孙思邈也引用了张湛之言,说:“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经方大师江尔逊先生运用经方的四大思维方法即抓住特征法、病证合勘法、权衡邪正法、参验名家法,应该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伤寒杂病
-
2导读:陈瑞春先生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工作50余年,主攻“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本文是陈老几十年来治学的一点经验。陈老家学渊源,初读伤寒时还是一名小书童,再读三读四读也越来越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也摸索了一条读《伤寒论》的路子。“熟读、理解、运用”三者的综合,就是治伤寒之学的正确道路。 笔者自幼涉足医坛,至今已足40多个春秋。在家父的薰陶、师长的教诲、友人的帮助下,我对《伤寒论》(本文简称“伤寒”)
-
0学习任何一门科学,都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于怎样学好《伤寒论》,古今医学家介绍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尽管他们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学习《伤寒论》的深度、广度与要求不同,倡导的学习方法也不尽一致,但在一些基本方面还是差不多的,下面作简要介绍。 1.首先要熟读原文,在熟悉原文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方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学习它的辨证论治规律与方法,而这些规律与方
-
1提起“汗法”,我们常常会想到用麻黄、桂枝这样辛温发散的药,强令出汗而逼邪外出。赵老本文就说了温病学中“在卫汗之可也”的“汗之”并非必使出汗,而是用辛凉清解的方法起到宣散郁热的作用。文中有温邪上犯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用药指南,值得好好读读。 谈谈我对“在卫汗之”的认识 一般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当用辛凉轻清解表。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早有“在卫汗之可也”之明教,但其所谓“汗之”并非应用汗法之意。现就“在卫汗之
-
11姚梅龄 江西省名誉名中医 姚梅龄,江西省名誉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歧黄国医书院院长、江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主任、江西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近5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二十年来用纯中药治疗了不少公认的“不治之症”和疑难疾病。是姚荷生教授(江西中医学院终身名誉院长)之子。 【摘要】 我主要讲四个病例,书上和杂志上都没有介绍过用当
-
0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批评当时的医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仲景先师批评的医生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仲景先师指出的问题在当今中医界蔚然成风。今天,我们暂来说一说,“各
-
0在中西医并存的现代社会里,做中医难,做一名铁杆中医更难。如果一名临床中医师不了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现代检测手段、西医诊疗标准及常规治疗方法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将西医的思维应用到中医的诊治中来,导致中医不中、西医不西的混乱局面。因此,作为一名中医人,在临床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真正在中医思维指导下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方法,但并不排除现代科技的一切手段为我所用,学会扬长避短才能发挥优势,这就
-
0王东来、赵典联 I导读:若为西医诊断印定眼目,唯知活血祛瘀治冠心病,利胆排石治胆石病,通淋排石治肾石病,则绝不是真正的中医,而是“使用中药的医生”(干祖望语)。 不为西医诊断印定眼目——江尔逊运用补中益气汤的经验 补中益气汤是江老常用的著名时方,用此补气升陷之方治冠心病、胆石病、肾石病等,必是四诊合参,而见气虚之证;或者有鉴前失(唯事攻邪不知扶正)。 补中益气汤乃补脾升陷之名方,常用于治疗劳倦,或饮
-
0被周总理称为“高明中医,又懂辩证法”的名医蒲辅周先生(1888—1975)有一句名言:“中医治病有一个秘诀,就是一人一方。” 他说:“辨证论治的真谛是什么?是一人一方。”“善治病者,一人一方,千人千方,如一锁一钥,千锁千钥,务期药证相符,丝丝入扣。如见便秘即通之下之,遇遗精则涩之固之,见热退热,见血止血,执通套之方以治活人者,又岂能应临床无穷之变乎!”此语道出了中医治病的一大学问——因人制宜或者说灵活性原则。
-
2陈男,45岁,反复口腔溃疡,伴双眼虹膜睫状体炎年余,询知患者病前嗜酒,经几家医院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曾用激素、维生素,结合中药治疗,疗效欠佳。刻诊:双目胀痛,口苦胁胀,视物不清,口腔黏膜及舌面有多处溃疡,上有白腐,阴囊有散在小溃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白塞氏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在西医来说是一个免疫系统疾病,缺乏良好的治疗方法,多以激素为主治疗,但患者常反复发
-
6四川乐山余国俊医案 吴XX,女,7个月余,1990年2月8日下午诊。患儿出生后2个月之内大便比较正常。后因喂养不当,而致泄泻。初为水样便,夹不消化之食物。服藿香正气散2剂未效,改服西药、打针、输液,亦无显效,又改服中药。5个月来,选用保和丸、参苓亡?术散、附子理中汤、真人养脏汤、四神丸等汤剂,并用中药轧细敷脐,仍然泄泻不止,9天前因病情加重,昼夜泻下无度,收住某院儿科病房,诊断为"单纯性消化不良"。经连续输液、抗
-
12湖南中医药大学 熊继柏 大家好!今天讲的题目是“怎样辨治疑难病”。怎样辨治疑难病?我也很难归纳出一二三四五几条出来,我只能举一些例子,一些个案,以此来提供给大家在临床辨治的思路。我们碰到疑难病证以后,应该怎么样去辨?怎么样去治?为此提供一点思路,就起这么一个作用。 什么是疑难病?疑难病不是一个病种,不是一个单纯的病种,而是超乎常见病的一般规律的一些疾病。我认为,疑难病要同时具备三个突出的特点,才能称之
-
20中药十大元帅 一、附子 二、干姜 三、肉桂 四、麻黄 五、桂枝 六、细辛 七、石膏 八、大黄 九、芒硝 十、黄连 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由于少数医家,以为此等药物,性能猛烈,而不多使用,即使偶然用之,而用量较轻,虽对一般轻浅之病亦多获效,但对于严重病患及沉疴痼疾,则疗效不显。据余数十年经验,如能掌握其性能,与其它药物配伍得当,且不违背辨证论治之精神,在临床工作中,不但治一般常见
-
0十二引经心连辛,心包柴胡丹皮亲, 肝经川芎青萸柴,脾经葛芍升苍荫, 肺经升麻桔葱芷,肾经桂肉独知辛, 胃经葛芷升麻膏,胆经柴胡青皮滨, 大肠升膏与白芷,小肠藁本黄柏乒, 三焦柴翘骨青附,太阳膀胱羌活津。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 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
-
0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大椿的名篇《用药如用兵论》,运用类比的手法, 以设兵除暴说明设药攻疾, 以用兵之道类比用药之法,以用兵缓急比喻用药峻和,从目的、方法、条件的相似性论证了“用药如用兵” 的观点。并且从“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 的指导出发,提出了有效治疗的防治原则,这对于现代的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本文从现代中医理论的观点出发,对此初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夺其未至,保其未病 “是故传
-
2外感病中要说难治的非湿温莫属,历代名贤在谈到此病的治疗莫不推举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类方,实践中也证明此类方效果尚可。但我在临床中运用总感有不惬意之处,于是总想找到一个完美的,疗效可靠的方子。多年摸索研究下来也未成功,一直未形成一个固定方子,但是对治疗湿温的方法和特殊的用药,却有了深刻的体会。临床运用此法此药,治疗起来却得心应手,疗效超出三仁汤之类。 这些方法准则和具体用药,来源于二十多年前一篇文章,
-
0李克绍《伤寒解惑论》 《内经•热论》说: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说: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说明,祖国医学中的伤寒二字,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涵义。广义的是包括所有的热病在内,狭义的是五种伤寒中之一。 对于《伤寒论》中所论的伤寒,究竟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在中医界过去和现在,一直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争论。 有的认为,《伤寒论》只是为治伤寒而
-
221.太阳伤寒表实证 王××,男,四十二岁,某厂干部。 患者于昨夜发热,体温38.9℃,今晨来诊仍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肢体酸楚而痛,流清涕,心泛欲呕、食减而不渴,脉浮紧、舌苔薄白。此系风寒伤及太阳肤表所致。《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照仲景法,当以辛温发散以解表邪,拟麻黄汤加味主之。 麻黄6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法夏6克 防风6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嘱温服而卧,取汗自愈。 殊料病者家属畏忌麻黄一药之温,恐燥热伤津,自
-
3这是凤凰卫视播出的五集专题片,展现了中医百年来兴废存亡的点点滴滴,以及很多为争取中医合法、公平的生存环境而不懈抗争的前辈们的具体事件。谨转此片,向这些中医界的前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