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吧
关注: 779 贴子: 3,048

创新是科学的生命力

  • 目录:
  • 科技周边
  • 0
    蛋白激酶,膜相关酪氨酸/苏氨酸1(PKMYT1)是丝氨酸/苏氨酸激酶WEE家族的一个成员,磷酸化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的苏氨酸14(Thr14)位点,抑制其与细胞周期蛋白B复合时触发有丝分裂的能力。 在细胞周期正常进行的细胞中,PKMYT1功能的重要性并未体现出来。但是在一些基因组不稳定的细胞中,比如CCNE1扩增或p53功能缺失的细胞(G1细胞周期检查点功能缺失),如果PKMYT1同时功能缺失,会导致CDK1高度激活,有丝分裂不受控制进而发生有丝分
  • 0
    酪氨酸激酶2(TYK2) 是细胞内信号分子 JAK 激酶家族的成员。通过参与 I 型干扰素 IL-12、IL-23 和 IL-10 下游的信号通路,TYK2 引发了一组针对 JAK1、JAK2 和 JAK3 的不同免疫事件。TYK2多态性与各种风湿性疾病的易感性有关,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皮肌炎。体外和动物研究证实了这些发现,强调了 TYK2 在目前由通过 TYK2 发出信号的细胞因子拮抗剂控制的疾病中的作用。目前,已经在人类疾病中研究了各种TYK2抑制剂,其中一种抑制剂deucravacitinib现已被批准用于
  • 0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包括 CDK4、CDK6、CDK2 和 CDK1)构成了驱动细胞通过细胞周期的核心机制。细胞周期进程的经典模型认为,有丝分裂原刺激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 通路,导致D型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以及CDK4/6的激活。反过来,CDK4/6-细胞周期蛋白D复合物磷酸化并灭活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释放E2F以促进细胞周期蛋白E和A的转录,从而激活CDK2。活化的 CDK2 高磷酸化RB1,建立一个有效的正反馈回路,确保细胞周期蛋白E和A以及其他对S 期至
  • 0
    WEE1激酶,是G2/M细胞周期检查点的一个关键调节因子,通过磷酸化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的酪氨酸15(Tyr15)位点负向调控细胞进入有丝分裂的进程,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为DNA损伤修复提供足够的时间。 抑制WEE1的功能会消除G2/M阻滞,使G1检查点失调的细胞带着未修复的DNA损伤过早地进入有丝分裂,导致有丝分裂灾难,最终细胞死亡。WEE1因此成为了癌症治疗中备受关注的靶点。AZD-1775是WEE1有效的抑制剂。 爱思益普拥有LI-COR公司的Odyssey DLx
  • 0
    酪氨酸激酶2(TYK2) 是细胞内信号分子 JAK 激酶家族的成员。通过参与 I 型干扰素 IL-12、IL-23 和 IL-10 下游的信号通路,TYK2 引发了一组针对 JAK1、JAK2 和 JAK3 的不同免疫事件。TYK2多态性与各种风湿性疾病的易感性有关,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皮肌炎。体外和动物研究证实了这些发现,强调了 TYK2 在目前由通过 TYK2 发出信号的细胞因子拮抗剂控制的疾病中的作用。目前,已经在人类疾病中研究了各种TYK2抑制剂,其中一种抑制剂deucravacitinib现已被批准用于
  • 0
    与正常组织相比,CDK在许多癌组织中显着上调,表明其表达广泛增加。基于这些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CDK1、CDK2、CDK4、CDK5和CDK7是癌症组织中高表达的前5种CDK。 CDK1对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分裂至关重要。它通过募集和激活参与着丝粒形成的关键蛋白质来帮助形成纺锤体并排列染色体。CDK1的激活需要 Thr161的磷酸化或Thr14和Tyr15的去磷酸化。细胞分裂周期25(CDC25)是一种双特异性磷酸酶,它通过从CDK1中去除抑制性磷酸基团(Thr14 或 Tyr15)来抵消G2/M
  • 0
    羟色胺是胎儿发育过程中最早表达的神经递质之一,在妊娠5周时就能检测到羟色胺能神经元。这种神经递质在发育过程中具有双重功能。在早期,5-羟色胺是一种营养因子,可调节细胞分裂、分化、迁移、髓鞘化、突触发生和树突修剪等关键发育过程,5-HT塑造自身系统和其他密切相关神经网络的发育。在成熟过程中,5-羟色胺可作为一种调节性神经递质,对唤醒、应激反应以及认知、注意力、情感和学习等高阶功能产生影响。研究表明,一些受5-HT调
  • 0
    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每种细胞类型中都普遍表达,是最大的膜蛋白家族,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GPCRs是突触传递的重要调节因子,在突触前和突触后以及神经胶质细胞中均起作用。大麻素1受体(CB1R)是大脑中表达量最高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之一,主要定位于突触前终端,可调节突触前终端的神经递质释放,激活时可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CB1R可被外源性和内源性配体激活。内源性大麻素配体的合成和大麻素受体的表达具有
  • 0
    神经激肽-3(NK(3))是速激肽神经递质/神经调节剂受体家族之一,神经激肽受体属于GPCR家族。神经激肽-3 (Neurokinin-3, NK3)受体集中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前脑和基底神经节结构中,特别是在许多前脑区域,如额叶、顶叶和扣带回皮层,以及与精神疾病状态有关的基底神经节结构。在软脑膜表面的神经胶质细胞中发现了NK3受体免疫反应性,其中星形胶质细胞和串珠纤维被强烈染色。NK3受体免疫反应性的点散布在所有皮质层中。在白质中,星形胶质细
  • 0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在胰岛素分泌和血糖调节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故被认为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重要治疗靶点。在糖尿病的背景下,GLP-1R信号转导在解决高血糖及其相关症状(如口渴、多尿和疲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T2DM占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其特征是胰腺β细胞功能障碍和胰岛素缺乏。传统的抗糖尿病药物可能无法有效靶向β细胞,导致疗效随着疾病的进展而降低。GLP-1R在肠促胰岛素治疗中尤为重要,该疗法涉及使用GLP-1等肠道来源
  • 0
    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AChRs)是一种由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激活的A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s)。该家族成员在多种生理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心率调节、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和记忆形成。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2型(M2R)优先通过Gi/o蛋白发出信号,激活Gi/o蛋白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降低细胞内腺苷3′,5′-环单磷酸腺苷(cAMP)的浓度。M2R在包括心脏和结肠在内的外周组织中表达更丰富。对敲除小鼠的研究表明,M2R主要调节心率。M2R也是外周副交感神经系统
  • 0
    药物依赖性(Dependence)是指药物长期与机体相互作用,使机体在生理机能、生化过程和/或形态学发生特异性、代偿性和适应性改变的特性,停止用药可导致机体的不适和/或心理上的渴求。依赖性可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躯体依赖性主要是机体对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状态,包括耐受性和停药后的戒断症状。精神依赖性是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效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强烈渴求和强迫性觅药行为。依赖
  • 0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属于 TEC 激酶家族,是细胞质内的非受体型 酪氨酸激酶之一,除 T 细胞、终末分化浆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外,在所有造血细胞中均有表达。BTK 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为 Xq21.3~Xq22,基 因全长 37.5kb,编码 659 个氨基酸。全长的 BTK 是 共分为 5 个结构域:2 个 SRC 同源(SH,包括 SH2 和 SH3)结构域、1 个激酶(TK)结构域、1 个 N-末 端普列克底物蛋白(pleckstrinhomology,PH)结构域和 1 个 TEC 同源(TH)结构域。其中SH2 结构
  • 0
    激酶(kinase)是一类生物化学里的分子,从高能供体分子(如ATP)转移磷酸基团到特定靶分子(底物)的酶,这一过程谓之磷酸化。最大的激酶族群是蛋白激酶。 人类激酶组包括518种已知的蛋白激酶和大约20种脂质激酶。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蛋白激酶抑制剂药物都针对高度保守的ATP结合位点。虽然一些低选择性的抑制剂已被证明通过解除多种激酶依赖途径有效抑制癌细胞生长,但高选择性药物由于其优越的安全性能,被越来越多的新药研发者关注。 药物研发
  • 0
    在药物研发的立题阶段,如何更好的选择与利用分子靶向筛选、功能筛选以及激酶谱多靶点筛选为新药研发服务,是药物研发中项目管理始终要面对的重要命题。药物筛选方法的正确选择以及功能指标的明确指向,是新药研发立足于正确轨道并高效运行的必要保障。 EGFR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家族成员之一。该家族包括HER1、HER2、HER3及HER4。EGFR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胶质细胞、角质细胞等细胞表面,EGFR信号通路对细胞的生长
  • 0
    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DAPK1)是一种 Ca2+/钙调蛋白(CaM)依赖性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不仅在肿瘤抑制中,而且在神经元细胞死亡中,在多种细胞凋亡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缺血和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模型中,DAPK1 对其提出的细胞功能的催化活性要求以及 DAPK1 在受损神经元中催化活性的升高,验证了 DAPK1 可以作为这些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有研究表明,DAPK1-NR2B、DAPK1-DANGER、DAPK1-p53 和 DAPK1-Tau 是目前已知的中风诱导细胞死亡的通路,在急性治疗中
  • 0
    自身反应性B细胞是血液学和非血液学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的核心介质。靶向B细胞和自身抗体的疗法已被广泛使用,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和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然而,仍然存在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许多患者对常规治疗方法没有反应。对自身免疫性血液疾病发生中涉及的复杂病理生理学基础的分子机制的理解不断发展,促进了改善这些疾病后遗症的新疗法的开发。在这些新兴策略中,最重要的是靶向B
  • 0
    原癌基因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即 C-erbB-2 基因,定位于染色体 17q12-21.32 上,编码相对分子质量为 185kD 的跨膜受体样蛋白。HER2 同其他 ERBB 家族成员均为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跨膜蛋白,由胞外配体结合区、单链跨膜区及胞内蛋白酪氨酸激酶区三部分组成。HER2 蛋白主要通过与家族中其他成员,包括 HER1(EGFR)、HER3 和 HER4 形成异二聚体而与各自的配体结合。HER2 蛋白常为异二聚体首选伴侣,且活性常强于其
  • 4
    处方药使用者费用法案(PDUFA)日期是指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设定的审查新药申请(NDA)或生物制剂许可申请(BLA)并做出上市批准最终决定的最后期限。审查的典型周期是药品申请被机构接受后的10个月。对于具有优先审评权的药品,从申请受理之时起,审评期缩短至6个月。
  • 0
    酰基甘油(DAG)是T细胞受体(TCR)刺激和磷脂酶Cγ1(PLCγ1)激活产生的第二信使,促进增殖和白细胞介素2 (IL-2)、干扰素γ (IFN-γ)的释放,在T细胞发育和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二酰基甘油激酶(DGKs)家族催化DAG磷酸化生成磷脂酸(PA),在受体刺激后抑制DAG水平,防止免疫细胞过度活化。 哺乳动物DGKs家族包含10种激酶,根据其结构特征的同源性可分为5种类型:I型DGK (α, β和γ)、II型DGK (δ, η和κ)、III型DGK (ε)、IV型DGK (ζ和ι)、V型DGK (θ)。DGKα和ζ主要在T细胞中表达,
  • 0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MLR)也称作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是基于T细胞识别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及其产生的促增殖效应,指的是在某供体抗原提呈细胞(APCs)的刺激下,另一个供体的T细胞将发生增殖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可以进一步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从而增强免疫应答。两个个体间HLA抗原差异程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可通过细胞数量、形态检查、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等检测反应细胞的增殖水平
  • 0
    IRAK 4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参与Toll样受体(TLR)和白细胞介素-1(IL-1)受体家族刺激的转导途径[1]。TLRs /IL-1R 与配体结合以后,募集衔接子MyD88 分子,IRAK 4直接与MyD 88相互作用,随后将IRAK 1/2募集到受体复合物中。IRAK4发挥激酶活性磷酸化IRAK1,导致与受体复合物的亲和力下降而分离,并与TRAF6 形成复合物,导致TRAF6 发生低聚作用,进一步通过转接蛋白TAB 活化NF-κB,引起促炎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以引发抗病原体反应和炎症[2]。 除此之外
  • 0
    IL-23是一种异二聚体细胞因子,由两个二硫键结合的亚基:p19(由IL23A编码)和p40(由IL12B编码)组成。后一个亚基与另一种炎症细胞因子IL-12共享。IL-23和IL-12受体也有一个共同的链: IL-12Rβ1与IL23R链配对形成IL-23受体复合物(IL-23R),赋予对IL-23的反应性,或与IL-12Rβ2形成IL-12受体复合物。只有人类IL-23表现出对人类IL-23R的亲和力,而p40与IL-12Rβ1和p19的相互作用是IL-23R的有效信号转导所必需的[1]。Bloch等人提出了一种受体复合物的顺序组装机制,其中IL23R
  • 0
    Toll样受体(TLR)通过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在启动先天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是病毒和细菌感知以及免疫反应的公认驱动因素。TLR信号被认为是促进胶质瘤相关骨髓细胞炎症程序的重要途径[1]。 TLR7、TLR8和TLR9表达于核内体表面人类TLR7和TLR8在系统发育上相似,并于2000年首次被描述。TLR7主要表达于人浆细胞样DCs (pDCs)中,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于T细胞、B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TLR8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中表
  • 0
    巨噬细胞(Macrophages)是一种免疫细胞,是几乎所有成人组织中都存在的专业抗原呈递细胞。这种异源性细胞发挥多种作用,包括抵御病原体、伤口愈合和调节其他免疫细胞。巨噬细胞表现出高度的可塑性,这使得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刺激而改变其表型。巨噬细胞通常分为两大亚群:M1“经典”巨噬细胞和M2“选择性激活”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Monocyte)可在GM-CSF、IFN-γ和LPS的刺激条件下培养生成M1巨噬细胞。M1巨噬细胞的特征是产生促炎细胞因子
  • 8
    根据美国《处方药使用者付费法案》PDUFA的预期目标日期,预计今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对7款创新药物的批准做出监管决定,其中包括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腋窝多汗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 0
    c-CBL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具有泛素 E3 连接酶活性,能够降解多种蛋白质。c-CBL在血管生成和人类实体器官肿瘤中起着关键作用。其独特的结构、模块化功能以及从丰富的信号级联网络中引导线索的能力相结合,使c-CBL能够在这些疾病模型中发挥核心作用。c-CBL有几个区域编码功能不同的蛋白质结构域。N 末端酪氨酸激酶结合(TKB)结构域,由四个螺旋束、一个 EF 手和一个 SH2 结构域组成。它与受体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特异性结合。RING 指结构域是 E3 泛
  • 0
    人体CBL-B与CAS NS-1小鼠逆转录病毒的病毒癌基因(Casitas B系淋巴瘤)具有同源性,是一种RING (really interesting new gene)finger泛素连接酶 (E3)。CBL-B是建立T细胞激活阈值和通过多种机制调节外周T细胞耐受性所必需的。靶向CBL-B可能是治疗人类肿瘤和免疫相关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气道炎症)以及其他疾病的潜在治疗策略。 爱思益普蛋白质科学部目前已经表达纯化出CBL-B,蛋白纯度和活性可满足多种实验需求,CBL-B蛋白纯度及活性数据展示如下图。
  • 0
    m6A被认为是最丰富的mRNA修饰,m6A修饰的沉积和去除之间的动态平衡对于正常的生物过程和发育至关重要,如失调通常与癌症等疾病有关。甲基化转移酶包括METTL3/14、WTAP和KIAA1429等,主要作用就是催化mRNA上腺苷酸发生m6A修饰。METTL3和METTL14这两种蛋白有关键的催化结构域,两者之间会形成杂络物(hetero complex)。其中METTL3是具有催化活性的亚基,而METTL14会在底物识别上起到关键作用。 爱思益普蛋白质科学部目前已经表达纯化出METTL3/METTL14复合物蛋白,蛋
  • 0
    GSPT1,也称为真核释放因子3a(eRF3a),是细胞翻译终止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GSPT1在各种癌症中显著过表达,包括结肠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胃癌、肝癌和乳腺癌。GSPT1是一种新的致癌驱动因素和开发抗肿瘤药物的有力靶点。 爱思益普蛋白质科学部目前已经表达纯化出GSPT1,蛋白纯度和活性可满足多种实验需求,GSPT1蛋白纯度及活性数据展示如下图。
  • 0
    WEE1 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已知在许多癌症类型中过表达,例如管腔癌和 HER2 阳性乳腺癌亚型、肝细胞癌和胶质母细胞瘤。WEE1 直接与组蛋白 H2B 相互作用,在 S 期结束时停止组蛋白转录。它通过磷酸化 CDK2 来调节 G2-M 周期,使 CDK2/细胞周期蛋白 B 复合物失活以终止细胞周期。有许多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检测WEE1抑制剂在结直肠癌、肺癌、急性髓系白血病、前列腺癌、头颈癌和乳腺癌中的应用。 爱思益普蛋白质科学部目前已经表达纯化出WEE1,蛋白纯度和
  • 0
    在药物研发的立题阶段,如何更好的选择与利用分子靶向筛选、功能筛选以及激酶谱多靶点筛选为新药研发服务,是药物研发中项目管理始终要面对的重要命题。药物筛选方法的正确选择以及功能指标的明确指向,是新药研发立足于正确轨道并高效运行的必要保障。 BTK是TEC家族的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包含五个结构域。它在B细胞淋巴瘤中作为肿瘤细胞生存的关键介质被持续激活。在抗原与BCR的胞外部分结合后,活化的BTK在BCR下游途径中发挥重要的
  • 0
    新药研发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制药产业永恒不变的主题,更是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一直以来,新药研发过程都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等显著特点,导致国内制药行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近些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药理学的不断深入,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功能蛋白、基因表达变化、生物活性成分等不断地被发现,为药物筛选提供了大量新的靶点,如新的受体、酶等。这些靶点位新药筛选提供
  • 0
    人类开展药物筛选的方法和策略与其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先后经历了活体评价、器官/组织筛选,再到现代的分子靶向、细胞表型以及多指标的高内涵筛选等多个阶段。人们对药物靶点的认识深入到了基因和蛋白质的分子水平,从而拉开了分子靶向高通量筛选的现代药物发现模式。 分子靶向高通量筛选时分子靶向治疗策略与高通量筛选技术的结合。除了分子靶标种类与数目的与日俱增,化合物类型和数量在不断增加也是分子靶向高通
  • 0
    当前的药物研发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其特点是过程复杂,包括疾病选择、靶标识别、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以及临床前和临床试验。虽然数以百万计的活性化合物已被发现,但是近年来批准新药的数量并没有大幅增加。 在靶点识别和先导化合物发现过程中,会加入激酶谱筛选,进行靶点选择性分析。 根据不同的疾病形成机制,激酶作为药物靶点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激酶靶点 不受基因突变或易位的正常调节机制影响,它们具有转化的能力,因
  • 0
    化合物选择性分析是任何激酶抑制剂开发项目的关键部分。然而化合物选择性分析的过程中通常受到分析成本和产量的限制。目前建立激酶谱中的靶点可以精确的代表激酶抑制剂的体内靶标。 鉴于所有激酶都具有高度的序列保守性和共同的底物识别序列,对激酶抑制剂的选择性进行分析对于化合物前期发现和后期改造都是至关重要的。 激酶已成为最受关注的药物靶标类别之一,约有30种不同的激酶靶标被开发到I期临床试验的水平。这些靶标中的绝大
  • 0
    PARP(PolyADP-ribosepolymerase)全称为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是一种DNA修复酶,在DNA损伤修复、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PARP家族共有17个成员,其中,PARP1是最主要的成员,其在细胞中承担着PARP家族90%以上的功能,是DNA损伤修复中的关键作用因子。PARP主要是通过与DNA损伤位点相结合(大多为单链DNA断裂)并且催化多聚ADP核糖链在蛋白底物上的合成,通过募集DNA修复蛋白到损伤位点共同修复DNA损伤。 PARP1在介导DNA修复中的关键作用为开发针对PAR
  • 0
    IKAROS是淋巴细胞和其他造血细胞中细胞命运决定的主要调节因子。该转录因子协调表观遗传调节因子与染色质的关联,确保靶基因以发育和谱系特异性方式表达模式。IKAROS功能的破坏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慢性髓系白血病和免疫疾病的发展有关。 IKZF1和IKZF3在B细胞和T细胞的生物学中起着核心作用,这些转录因子的蛋白表达消融解释了来那度胺在淋巴细胞中的活性。特别是,IKZF3对浆细胞发育至关重要,我们的数据表明IKZF3在多发性骨髓瘤(
  • 0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根据其底物特异性和结构进行表征,可分为三类:I类、II类和III类。研究最广泛的PI3K是I类PI3K,其进一步细分为IA类和IB类。IA类PI3K由一个110kDa催化亚基(分别由PIK3CA、PIK3CB和PIK3CD编码的α、β或δ)组成,1B类由p110 PI3Kγ(由PIK3CG编码)表示。 p110α和p110β普遍表达,而p110γ和p110δ主要在免疫细胞中表达,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激活常见于PTEN缺失的肿瘤细胞中,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增
  • 0
    Werner综合征解旋酶(WRN)是RecQ DNA解旋酶家族的五个人类成员之一,由1432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62 kD,其在3’–5’方向上解开DNA,并在DNA修复和维持基因组完整性的多种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被认为是“基因组完整性的守护者”和肿瘤抑制因子。最近的研究发现WRN是微卫星不稳定性癌症(MSI)的有效的和选择性的靶点。 DNA错配修复(MMR)缺陷会导致核苷酸重复区(即微卫星)发生频繁的插入和/或缺失突变,从而导致超突变状态,即MSI。MSI最常见
  • 0
    赖氨酸乙酰转移酶6A (Lysine acetyltransferase 6A, KAT6A)是一种MYST型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HAT),参与组蛋白修饰和癌症的发生。临床分析显示,KAT6A升高与恶性预后特征和较短的生存期显著相关。KAT6A在体外和体内均能促进细胞活力、增殖和集落形成。KAT6A使组蛋白H3K23乙酰化,从而增强核受体结合蛋白TRIM24与H3K23Ac的结合,TRIM24可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发挥转录抑制肿瘤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增殖、浸润、转移,甚至使肿瘤细胞产生化学抵抗,出现
  • 0
    AKT也称为蛋白激酶B,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它参与PI3K信号通路的关键作用。Akt可以被多种生长信号激活。一旦被激活,AKT就会调节许多参与细胞存活、增殖、迁移、代谢和血管生成的下游蛋白质的功能。AKT是许多信号通路的中心节点,在许多类型的人类癌症中经常失调,包括:表观遗传修饰,如甲基化,转录后非编码RNA介导的调控,以及过表达和突变。 触发AKT激活的主要事件是配体与细胞膜受体的结合。在生长因子与受体酪氨酸激酶(RTK)的结
  • 0
    IKAROS是淋巴细胞和其他造血细胞中细胞命运决定的主要调节因子。该转录因子协调表观遗传调节因子与染色质的关联,确保靶基因以发育和谱系特异性方式表达模式。IKAROS功能的破坏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慢性髓系白血病和免疫疾病的发展有关。 IKZF1和IKZF3在B细胞和T细胞的生物学中起着核心作用,这些转录因子的蛋白表达消融解释了来那度胺在淋巴细胞中的活性。特别是,IKZF3对浆细胞发育至关重要,我们的数据表明IKZF3在多发性骨髓瘤(
  • 0
    多聚ADP核糖化是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有两种酶参与该修饰过程:一类是负责修饰的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 PARP);另一类则是负责去修饰的多聚ADP核糖水解酶(poly(ADP-ribose)glycohydrolase, PARG)。PARG是PARP的逆反应酶,负责将多聚ADP核糖从被修饰的蛋白质上水解下来,使蛋白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PARG蛋白由976个氨基酸组成, 作为一种单基因蛋白, 通过可变剪切方式产生5个不同PARG剪接体, PARG的催化结构域位于其C端macro结构域, 具有糖苷内切及
  • 0
    KRAS是一种GTP酶,在GDP结合的非活性状态和GTP结合的活性状态之间循环,在调节细胞增殖和存活中发挥重要的信号转导作用。KRAS突变通常发生在癌症和腺癌中,激活突变最常发生在四个热点密码子(12、13、61和146)中作为单核苷酸替换。密码子12是所有四个热点密码子中突变最频繁的,最常见的是G12D。 与其他KRAS突变相比,G12D突变赋予了更多的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和对免疫治疗的耐药性。 G12D突变肿瘤对抗PD1治疗的耐药性增加,肿瘤细胞上程序性死亡
  • 0
    兔子具有与人类相似的AP平台期电流。兔子心脏蒲肯野纤维的动作电位波形、基本离子流成分和离子通道药理学均与人类的相似,实验测试结果与体内实验的心电图和毒理学的数据也有很好的相关性。与其他实验动物相比,小鼠心脏在解剖学上与人类心脏相似,但心率、心脏AP和膜电流存在重大差异。狗、猪和山羊心脏解剖结构、大小和跳动频率与人类相似(狗略快),心脏电生理学、AP和离子电流都与人类相似,它们作为研究动物模型的主要局限性在
  • 0
    在小型种属中,与大鼠和小鼠不同,豚鼠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心脏动作电位和ECG,因此代表了用于在药物开发过程早期评估QT间期延长的实用小型动物模型。在ICH S7 B指导原则中,该种属也被列为QT评估的合适模型。豚鼠乳头肌的解剖结构使其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如自主收缩和舒张的能力。同时,其结构特点也使得它成为研究平滑肌收缩机制、药物对平滑肌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理想模型。豚鼠乳头肌对多种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使得它成为筛选和评价
  • 0
    浦肯野纤维在许多获得性和遗传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或维持中起作用。例如,希氏-浦肯野网络中的传导减慢可导致束分支折返和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这种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形式,通常发生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涉及左束支分支的逆行激动和右束支分支的顺行激动[5]。浦肯野细胞的长AP加上ICa,L的电压和时间依赖性,也使浦肯野纤维易受ICa,L再激活引起的早期后去极化(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s.EADs)的影响[6]。这些EAD可能引发长
  • 0
    突触可塑性是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被广泛地应用于学习记忆和情绪等功能的相关研究。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环路的重要特性之一,让神经系统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调整应答。突触可塑性可分为短期突触可塑性和长期突触可塑性,长期突触可塑性又可分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depression,LTD)。LTP是当兴奋性突触受到高频刺激(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HFS)时,诱导产生一个持续几个小时到几天的神经传递效率或效能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6657

目录: 科技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