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人类的买卖行为,买进的自认为是快乐,卖出的是痛苦,买卖是先有卖家才能达到交易,所以每个人买进的其实都是痛苦,谁会卖出自己的快乐呢。 然而卖家要找到买家,首先要让买家觉得买进的是快乐,这就需要有为、有智、有欲产生炒作,更直接的表达就是一个字“骗”。贩卖痛苦是事物发展的起始,人天生就具备痛苦之本,比如饥饿的痛苦。 人性本贪而追求快乐,所以人类的交易行为就是从贩卖痛苦开始的,买卖行为首先需要有卖家,而卖家
-
0自信入象,入象生执。靠自信得来的信念,多数都是偏执之念。入执者也就被阴阳所困,被阴阳所困而发散者,则远离道了。人性本贪而求信,宗教也就满足人们的追求了。若不消减自尊心,虚荣心,自大心,分别心,何足论道,那是论阴阳之象, 心生欲之后阴阳缠斗。 以心为本则生欲,心生而阳生贪欲,心死而阴生恐惧。什么是自然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为和谐之心。可阳可阴,无阳无阴,复归无极。心为何会受伤,都是求贪而不得
-
0自然和追求是两个矛盾体,也就是说有追求就必失自然,显道失道,显德失德。道恒亡为而无名,上德不显而有德。显道德者非道德之人,乃下德无德之人。 有所求,即是有所缺,有所缺,即是已失衡。追求自信是因为自卑而求信,先卑后信,先苦后乐,因卑求信只为大。因苦求乐只为欲。无卑何求信,无苦何求乐。求信必有卑,求乐必有苦。道法自然,则无需显道显德。 追求是求什么?无非求大、求上、求多、求喜、求信、求财、求权、求利、求
-
0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假如每个人平均拥有一亿元,那么货币就全是废纸了。既然平均主义行不通,所以就只有建立金字塔了,这是人类的归宿,也是儒家思想的主张。 在原始食物链的丛林中,如果众生平等,那就全部饿死了。所以追求进食快乐,必然贩卖痛苦,谁为痛苦买单?金字塔定律才是人类的归宿,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买卖交易行为,自己能享受到快乐,才会买进别人的痛苦,自己认为是痛苦,才会卖出自己的痛苦。 建立金字塔是人类的归
-
0人体验痛苦的时候,假如情绪失控就会发狂会自虐,比如用喝酒麻醉神经减轻痛苦,酒精虽然能暂时麻醉神经,但是同时也增加了酒精带来的二次身体伤害,所以面对痛苦,真正有用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减少极端感觉,中和阴阳走向平衡。福祸相依,悲喜同门,贪欲的体验越深,痛苦也就越深。 情感体验爱之深恨之切,假如顿悟中和了爱和恨,那爱和恨也就都没有任何意义了。不贪爱何来恨,一切源于贪欲。不先定义情感痛苦的标准,又如何能追求
-
0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目前很多人把这里的两个“欲”翻译成“想要”的意思,这是错误的。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不过欲,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没有过多贪欲。没有过多的贪欲,也就是不侵略,就像小日本侵华一样,就是小国过欲。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如果理解成大国下小国是为了兼并占有小国,这不就是成了阴谋论了吗?老子会写阴谋论吗?老子本意应
-
0人性本贪,所以人类多数行为,都是只为求私利而满足自身贪欲,成为一个付出一分至少收获一分或两分的人,与此同时对他人实行道德绑架。然而贪欲是永无止境的,谁能满足自身无止境的贪欲?天下无一人能满足,所以就产生大小多少的攀比,从而让被道德绑架之人背负罪名。 人性求私也就注定人类多数行为都是交易, 包括人类自以为最重要的感情,其实也是交易,交易的目的就是盈利,情感盈利和物质盈利。人生在世所追求的,无外乎情感和
-
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最高恩德的行为就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水往低处流处在众人所厌恶的低洼污垢之地,所以水之厚德接近于道。然而人的居所讲究风水宝地,也就善于争夺好的宝地,心生欲以求大求上而善于争大争上,付出给予都想争取回报而善于求仁之名,心生欲而争名夺利,以至言语善
-
1正善治改为政善治是错误 有人把正善治改为政善治,这是错误的,改的人对道德经中的“正”的理解,是有很大偏颇的,对老子思想的理解不够客观。还有的人把“以正之国”,改为以正治国,或是以政治国,这也是一种错误。 人对于自身的偏执或许很难有自知之明,只有自胜才能自强。多数人对“正”的理解完全就是儒家思想之定义,或许是没摆脱儒家紧箍咒的原因。自省才能自知,自知才能自明,敢于否定自己而不生郁才能自胜,而常人都是善
-
0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前识者,有人范低级错误,把它翻译成成前人之识。所谓前识是指失道失德失仁失义,这是道之华,愚之极就是最后的“礼”了。 建德若偷,谁是贼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不以德自恃,所以是有德的。下德为了不失去德而以德自恃而建德,所
-
0道善予,人善私,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善于给予,人善于求私,人心善于求大,给予善于求仁爱,言语善于求信,正善于治理,做事善于逞能,行动善于争天时。) 天善予,利而不害,人善私,害而求利。天道无亲而无私,人道有情而偏爱。上德不显,下德求彰。上善无私而不争,下善偏举而求大。(平衡中和系统)
-
0人类文明对宇宙起源的所有定义都是伪命题。 道之所以叫作“道”,是不可描述之描述,是不可知、不可说、不可名,无奈之举起的名,道非恒道,道之名也非恒名。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为天地之始,就是不可知而无名。 把道弄清楚了就叫不知道,成神成仙的梦想也就破灭了,信念也崩塌了,没把道弄清楚就叫信道,于是就进入执迷不悟了,这就是人性本贪而喜欢欺骗自己的原因。所以老子说
-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因此不可妄为,不可入象生执。健康大于一切,不要因情、因财、因物害其身。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有为为何会败,就像追求情感快乐的男女,有最终的成功者吗?终极全是失败者。追求恒道有成功者吗?终极也全是失败者。对于人类情感而言,世间没有一个是成功者。当然入象生执的失败者,是不会承认自己是失败者的。 人性本贪难得满足,老子核心思想是崇本
-
1积极的本义更准确的应该说,不只是积累阳面极端,而是积累阴阳两面极端,而消极就是消除阴阳极端,然而儒家思想占主流后,就演变成了积极向阳,消极向阴的说法。 常人所谓的积极,就是积累阳面极端成为自信者。自信者也就是执者。消极就是消除阴阳极端成为自卑者。消除极端也能蜕变成平衡者。消除极端要么蜕变,要么毁灭。消除极端而毁灭的就是自卑者。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消除极端达到不卑不亢而不亡的人,也就蜕变成平
-
0何为道?道是万物之本源而不可知,道亦无道。道生万物,道中本无道,皆是妄念生。 万物皆是象,象者皆是虚。 万象之信皆是妄念。 道可道,非恒道,道亦无道。 名可名,非恒名,道亦无名。 可道可名之道皆是象。 道亦无名,有名为象。 不知而无名为大,入象有名为小。 道恒无名成其大, 生象有名为之小。 道不可见,能见的只是道之子。 道不可实,道虚,象也虚。 道不可说,能说的仅是道生万物之象。 道不可知,能知的只有内而无外。 道
-
0有损健康的活法虽然是不好的,但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求而得生贪欲,求而不得生痛苦,两者都会损害健康。 所以老子说,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得而亲,是因满足了贪欲,得而疏,是因求欲望升级不得而疏。比如婚姻和情感的得而亲,产生了快乐,然而人生所有的快乐,都是不可能无限升级的,在得到快乐的同时,如再继续追求快乐欲望的升级,必然导致物极必反走向痛苦,
-
0痛苦之根源就在于有为、有求,如果无为、无求,又何来的痛苦?这也就是说痛苦的根源就是求而不得,因而心生痛苦,然而求而得又是怎样的呢?那就是走向贪婪。所以通常一个人要么生活在痛苦中,要么就生活在贪婪中,但贪婪是不会得到终极满足的,也就是永不满足,所以追求快乐,也就注定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走向痛苦。 道德经里说“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几句话
-
0道生万物,道中本无道,皆是妄念生。 万物皆是象,象者皆是虚。 万象之信皆是妄念。 道可道,非恒道,道亦无道。 名可名,非恒名,道亦无名。 可道可名之道皆是象。 无名为道,有名为象。 无名为大,有名为小。 道恒无名成其大, 生象有名为之小。 道不可见,能见的只是道之子。 道不可实,道虚,象也虚。 道不可说,能说的仅是道生万物之象。 道不可知,能知的只有内而无外。 道不可名,能见才能命名。 道不可明,能明的仅是复归其母。
-
0恒道无名,上德无功。以功自恃、以德自居之无德者,必然会以德为先,道为后,这样才能守住名分和功德,为之下德必以德自居。所以说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就是道德顺序颠倒的原因吧,帛书本道德经的德经在前存在错误。 所以从帛书本的顺序颠倒来看,修订道德经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修订之人是无德之人。 德无名份为上德,德有名份为下德,上德不显而隐,下德显而存。追求德行高尚之人,就是下德之显而存,以成其功,得其名,获
-
0绝智弃卞,就是老子批判人类文明产生的智,和礼法对思想产生的束缚。 礼法束缚人的思想,必然导致行事拘谨,这叫人之自困,所以才要弃卞,卞就是礼法。人道失德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文明而生智,因此才要绝智,做到绝智弃卞,少私寡欲,绝学亡忧,就能复归于朴。 好为人师就是学者日益而求大的结果,好为人师者能找到自尊,自信,自执,自大,自贵,自高,自称为神而俯视苍生的虚荣存在感,由此而奴化他人。无德之人更有甚者,以学文
-
0感情、赚钱、财富、成功、人生意义、生命意义,全是伪命题,认识到这些定义是伪命题,有深刻认知以后,再看看那些名人名言,就知道他们的局限性和愚人之意了。 人类精神活动活动和行为活动的本质,那就是不断索取而建造金字塔。就像感情的本质,也是索取而建造金字塔,索取的目的就是满足贪欲而修仙。追求感情永恒,就是追求索取的贪欲而快乐永恒,但索取快乐的贪欲无尽头,注定是阳极而阴生痛苦,最终形成阴阳循环而困于阴阳。 在
-
0宇宙终极无解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宇宙之大,老子把它称为“道”。人类不可能成为宇宙之大者,而成为宇宙主宰。 人类文明探索宇宙之大本身就是悖论。大智为何若愚,明道为何若昧,进道为何若退?就因为宇宙之大无解,而人类文明就是去探索这种无解的极限,文明的结局就是文昧。大智的结果就是愚昧,明道的结果就是无知无解,进道的结果就是返回,复归于朴。 只知阴阳,不知无极则执于阴阳。困于阴阳而不能中和,必然不能理解老子
-
0天道=上德 不自见,故明。自见道者,迷也,惑也,自欺也,执也,入执则癫也。 入执者,唯有绝智,绝学才能亡忧。逆道者为何会亡?因为道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而不是人类生道。人类不可能成为宇宙之大者,而成为宇宙主宰。少则得,多则惑。逆道只能是探索极限而已,科学探索也只能是探索极限。 能知晓的只能是大道之子道,天道、地道、人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最接近于道,天道乃为大道之子道,实为上德。大道生天道,天道
-
0到底是0大还是1大? 很多人把自己绕死在牛角尖。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也是无,无也是有。无名也是一种名,无名也是有名,有名也是无名。 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也是无,无也是有。所以无是0,有是1,0是1,1也是0。围着转圈圈挺好玩。 什么是0?为什么是0?怎样知道是0?0代表什么,它的起源是什么?凭什么判定它是0而不是1?0和1的区别是什么?有生于无,那就是0生1,到底是0大还是1大?如果是1大,那到底是大生小,还是小生大?如果是
-
0【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智无欲。使夫智不敢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人之名,使民众不争功名利禄。不以难得之货为贵,使民众不起偷盗之心。民众看不见激发贪欲之物,就能使民心不乱。所以有道之人的治理方法,就是净化民众心机达到虚静,民众只求温饱,削减民众的贪欲,强健民众体魄。常
-
0道德经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翻译】:人从出生到死亡。活得久一点的有十分之三,短命而亡的有十分之三。出生以后本来可以活得久的,却因追求内外之贪欲,导致劳伤而走向死地,死于非命的有十分之三。为何如此呢?就是因为
-
0情绪价值是魔鬼专用词 心生阴而惧,心生阳而欲,欲生为,为生利,利生乱,乱生战,战生亡,亡而复归无极。 什么是情绪价值?情绪就是太极生阴阳,无阴则无阳,生阳而欲,生阴而惧,因此情绪价值就是贪欲的扩张,满足贪欲获得情绪满足产生价值,也就意味着索取。向何人索取?向何事索取?于是就开始贩卖痛苦了。 什么是情绪控制?去欲还本,亡欲是养身之本。情绪控制就是控制身体内部阴阳之气的平衡,使阴阳中和达到和谐归一,抱太极
-
0人和人之间为何需要讲礼,就是因为失道,所以才需要讲道理,如果人人都能行于道中,那就不需讲礼,更不用讲理。 失道之人往往有一种偏执和错误思维,就是都认为自己是行于道中之人,这就叫没有自知之明。 世间之人所行之事,很少有人怀疑自身是否失道,反而是以自大代替自省。以自大代替自省以至愚己,从而不断求大。 就像离婚的夫妻,至少有一个是失道之人。但是通常情况下,可能两个都是失道之人,人性本贪导致两个人都失道,从而
-
0进食无贪欲不等于自绝于食,情感无贪欲不等于自绝于情,生命无贪欲不等于自绝于命。 生命之本就是养身。人性本贪导致追求快乐而逃避痛苦,这本身就是一种执念,只求喜不受悲,追求快乐无极限。但情感和物质的刺激,又怎么可能无限升级呢?人出生以后,就慢慢开始追求快乐而逃避痛苦,走在阳面发散的方向,到达阳极体验到大喜,之后也就物极必反而乐极生悲了。 追求快乐就是追求贪欲扩张,因此多数人追求的快乐就是无极限的,所以寻
-
0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平衡中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