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花开吧
关注: 7 贴子: 58

  • 目录:
  • 其他
  • 1
     大安法师答:   执持名号的时候,就不要带观想了。念兹在兹,自念自听,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号的音声,形成相依并存的关系。就是你从心里起这个佛号,从口里念出声音,再从耳朵里面听进去,形成一个循环,这样去念。不要一心两用,一边念着佛号,一边还要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实在来说,你也观想不清楚。
    小一净 10-8
  • 0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着心,行为不好,也不起憎恶心,要好好按耐这个心,不起烦恼,别人不好,别人的习气,那是别人的事,如果我们拿来起烦恼,那就是自己的愚痴。这样,不论事情是好是坏,能保持这个心不动,便是忍辱。能够冲破这一关,以后
  • 0
    我想你应该给他建立一个概念:你学佛并不是为了别人学,而是为了你自己。学佛也不是为了要过上好日子,而是要让你自己的自性往上提升。心力一提升,你的生命品质会跟着提升,你的一切自然会更好。   人在娑婆,随着你对这个世间的感受越来越多,欲望的增加、观念的偏差,就会产生一些误解。某些学佛的人,是为了有所求而学佛,我会建议你帮他建立上述的观念。   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内心必须有不求任何回报的信念。这种
  • 0
    什么是五蕴?五蕴指什么?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概说   早期佛教以说明人生现象为重点,而要说明人生,就必须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现象为何物的问题。佛教对这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就是五蕴理论。也就是说,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   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
  • 0
    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很多人认为,人就是从出生到长大,然后再结婚过日子,再到老,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这么一个人生观。那这样的人生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是老来等死而己。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懂的奉献。以前年轻的时候尚且还能为家庭为孩子做点奉献,当我们自己老了退休了,退休金一个月几千块,生活无忧,什么都不缺,那个人方面确实是具足了。   但我们要趁现在精力还充沛的时候,帮助人们也过上快乐的日子,为和谐的
  • 0
    哪些行为属于“不敬尊经“?   佛经是成佛的说明书,我们每天做早晚功课时,都在三宝面前发愿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但如果我们自己对经典都生不起信心,不愿深入经藏,怎么能够得到智慧如海的果报呢,更不用说出离六道,成就圆满的菩提了。   有些众生不但对经典产生不了信心,还亵渎、焚烧经典,甚至将佛经置于不净处。遇到法师讲经弘法,不但不护持,在下面听法时,要么妄想纷飞,要么昏昏入睡。还有些人,法师在上面讲法,
  • 0
      读经我们一般遵循这么一个原则,“只准专心读,不准刻意解”,读佛经的时候不必解其意,因为读经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正闻熏习的过程。打个比方,就好比家里的厨房,刚建的时候四周都是白墙壁,半年后,因为火烧油熏墙壁就自然会变成黄色。   我们读经的一个主要目的不是解其意,最重要的目的是熏习。我们需要沉浸在这个氛围之中,就像是一汪清水,浇灌我们的心田。在这种氛围的滋润下,让我们贪嗔痴的心清净下来,让不贪不嗔不
  • 0
      就是要尊重戒律。戒律是成佛之根本,所讲要成佛必先学戒,戒能生诸功德,由戒生定,以定发慧,戒定慧三学,以戒为首,犹如阶梯,次第而进,不可超越,三学包括了整个佛法的三藏十二部,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受戒后要懂得开、遮、持、犯,什么事该做与不该做,才不会增加过失,损害智慧。戒分有根本清净与方便轻遮,经文所说:「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是根本清净戒,指四重戒之杀、盗、淫、妄,又名性戒,原则上是绝对不能
  • 0
     关于护法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一位宗教信士,如何维护他所信仰的宗教,需要有忠诚,但更需要道德和理性。如果你所信仰的宗教是文明的、道德的、真正具有圣善性的,就应当维护。   第一、护法与护道   我是把护法护教与护道护信仰作了区分的,这就是所护的内容或所护的对象有点区别。   护法,是指信仰者维护佛法和佛法道场,这是指对佛法真谛的珍视和护卫,还要对佛教这个信仰实体的社会存在作一定程度的维护。所以,护法
  • 0
    一位禅修者透过精进努力,不断地专注似相,当他的心能够取似相为所缘,很稳固、很稳定地达到心一境性时,他将能证得初禅。初禅到底是怎样的?怎么才知道自己已证得了初禅?佛陀对初禅是怎么描述的?初禅有什么特点?      我们要检查是不是已经证得了初禅,必须要依照佛陀的教导,依照经论。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佛陀是如何描述初禅的。在描述初禅时,世尊说:“已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
  • 0
    以图像的形式表现佛教的内容,由来已久。古时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称为“经变图”,多以壁画形式表现。而在现代社会,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动漫即是其中之一。 佛法玄妙精深,很多内容用现实图像的手法根本无法表现。瑰丽的想象、神奇的境界,对于佛经中的这些内容,用动漫来表达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佛教动漫就是运用现代技术而成就的大型“经变图”。 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释迦牟尼佛的故事》
  • 0
    善财童子是谁?   善财童子,梵名Sudhana kumāra 。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之求道菩萨,曾南行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遇普贤菩萨而成就佛道。大乘佛教用以作为即身成佛之例证,其求法过程,则表示华严入法界之各阶段。据旧华严经卷四十五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为福城长者之子,于入胎及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现,故称之为善财。其后受文殊师利菩萨之教诲,遍游南方诸国。先至可乐国参访功德云比丘,受念佛三昧门。继之,历访菩萨、比丘
  • 0
    四恩者:一父,二母,三如来,四说法师也。父与母,生育我之形骸;如来法师,长养我之智慧;皆恩之极重而难报者。   《观佛相海经》云:‘有恩不报,是阿鼻因。’然则报答之事,可忽乎哉?报答父母之恩,唯有尽劳尽养,得亲之心,引导父母以出世之法而已。报答师长之恩,唯有依教奉行,四事供养而已。至于如来之恩,尤难言报,唯有发菩提心,立宏誓愿,仰学菩萨而已。莲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楞严经》云:
  • 0
     你相信因果吗?什么是因果呢?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众多条件引起的,这些条件就是因,由这些因产生的事物就是果。佛陀也无法逃脱因果,受了风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因果是和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住在一位名叫提婆比多婆罗门的芒果园中,而尊者优波摩那为佛陀的侍者。   那时,佛陀受了风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找来尊者优波摩那,对尊者说:“优波
  • 0
       念头不可能断,念头断了就死了。它一定会起,甚至你在睡觉时它也会起。所以念头断的意思并不说像死人那样。   念头断有两种意思:第一、念念渐渐能清净,不可能一下子就清净。渐渐善念愈来愈多,恶念起时知道是恶念,不让它再续下去;未起的恶念不让它起,所以要让念头清净,这是第一步。   佛教说念头断另外一个意思是:以我为中心所出来的念头要断。要断的是这个念头,而不是所有的念头都要断。要断所有的念头很简单,死
  • 0
    一、浴佛的意义 净化个人的身口意,我们手持净水向悉达多太子象沐浴时,内心应当诚恳祝祷,愿袪除贪欲、瞋恨、愚痴的污垢,让自行身行、语言、心意都能保持洁净,希望社会清净安宁,没有暴力、诈欺、邪恶等事件,环境能够优美清净,并且借着浴佛的功德,净化自己的烦恼尘垢,美化我们的社会国土,转五浊恶世为清净的净土,导邪曲人心为善良菩提,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义。 二、浴佛的功德成就 浴佛可成就之十五种殊盛功德 一者、常有
  • 0
    如果为众生难度而烦恼,把烦恼归结在众生身上,那烦恼就是外在的,我又何故烦恼?当知众生难度,那是因为我们缺少了善巧方便的智慧与应有的慈悲心。烦恼皆来源于我的内心之中,要去除不是那么容易的。 修行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去除内在烦恼的过程,就像我们洗澡一样,今天洗,明天还要洗,不断的洗,“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烦恼越重的人反而不爱去修正,觉得自己没问题,就像长期不洗澡的人,不觉得自
  • 0
    出家人为什么不问姓氏,而问“上下”?   在佛门中我们遇到出家法师,通常不问姓氏,因为出家人统称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都称之为释迦某某。然而,在早期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出家人都来自外国,通常都以他们国家的名字为姓,天竺而来的称之为竺某某,比如竺法兰;月支国来的称之为支某某,比如支娄迦谶;康居国来的称之为康某某,比如康僧会;安息国来的称之为安某某,比如安世高。当然,还有从国外来的出家人以佛法僧为姓的
  • 0
     《法华经·方便品》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以上这段经文说明,欲探究诸法实相,应把握诸法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十种如是,称为“十如是”。   “如”就是不异、如实的意思,“是”就是无非、这样的意思:一切诸法的本来相状均具足这十义。   一、如
  • 0
    在萨罗国的娑罗树林,佛对他的弟子,作了最后一次教诲。佛说要自己度自己,不要依靠其他。要为自己作照明,要以我的教义作照明,不要依其他外道教义。   想一想,我们的形躯,它们都污秽不净。想一想,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想一想,世上一切都是无常。只要依循我的教诲,你们都会解脱。我的教诲值得你们永远记取,它们是永恒的财富,如果依循我的教诲,你们永远快乐。   我的教诲要点是你们要降服自己的心,要远离贪欲。
  • 0
    在《地藏十轮经》上,佛说能恭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就能获得一切所求,比如资具丰溢、求子、发财、祛病、延寿、免难等等。今天给道友们分享三种供养佛菩萨的方式。 我们平时供佛时,供品的多少与质量要看个人的能力而定。可是如果有能力却不尽力供养,将最好的留给自己,次等的供养佛;或者是内心舍不得,以快要凋谢的花、不太新鲜的水果去供佛,这样不仅不能积累资粮,还可能有忽略供养或是有悭吝之心的过失。 第一种的供养方式
  • 0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宜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
  • 0
    袈裟,梵语音译为迦沙曳,义译为不正、坏、浊、染等。因为佛教出家人所穿的法衣,避开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其他杂色,所以从色而命名为袈裟。 又因为当初那悲催的频婆娑罗王眼神不好,差点错把外道当作佛教出家人,于是跑去找佛陀吐槽。而佛陀和阿难尊者外出时,佛陀在田畔见到田相整齐,于是就制订佛弟子必须穿割截成田相的法衣,以示和外道出家人有所区分。 在佛陀时代,袈裟有三件,称为三衣,分别是大中小size的三种
  • 0
    海涛法师答:放生除了念七佛如来,可以再加一个宝髻如来,众生听了可以生天。 如果要持咒语,最标准的就是唵嘛尼呗美吽六字大明咒,可以让众生脱离六畜轮回; 还有一个护生咒,是宝髻如来的咒语,一切众生听到护生咒,或印有护生咒的纸丢到水里,里面的虫、鱼都得以脱离恶道轮回:唵嚩悉波罗摩尼娑诃。如果这些你通通不会念,那至少念阿弥陀佛,众生听到阿弥陀佛,脱离恶道,愿往生得往生。 一切生命最宝贵的就是他生命的体性。放
  • 0
    家里的香炉,要永远保持干净。我刚出家的时候,我师父常跟我讲,香炉的香燃完了,香脚就要拔掉,把炉内的灰抹平,千万不要挤的满满的、脏脏的,如果香灰太多,就挖一些起来,以尊重心放在花盆,不要让人家踩踏就可以了。
  • 0
    太虚大师答:大乘小乘之别,细言之颇深。概言之,大小乘均为出世法,了解生死轮回,程度均超过人天法。人天法者,在世界上要做最好的人使人间太平安乐,即人法;有许多宗教求升天,即天法。自佛教言:做人及升天,仍在轮回之内,非永久解脱;虽在天上,仍受轮回。能见全世界众生在生死轮回中,欲超出生死轮回,求自己了脱,故曰小乘;以其所求者仅及自己,但不害人。若有人求学,亦愿教助,然不能普度众生,故其结果仅自己得涅槃
  • 0
    首先礼佛三拜,第一拜拜下去的时候,两手反掌,心里默念: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行起立。第二拜拜下去,两手反掌,心里默念: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行起立。第三拜拜下去,两手反掌,心里默念: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当我们头着地,翻掌的时候,翻出来正好希望佛的脚就立在我手掌上,是表这个意思,叫接足礼,我们接着佛的脚掌,这是最敬礼。 拜佛在接佛之后,要轻
  • 0
    在《地藏十轮经》上,佛说能恭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就能获得一切所求,比如资具丰溢、求子、发财、祛病、延寿、免难等等。今天给道友们分享三种供养佛菩萨的方式。 我们平时供佛时,供品的多少与质量要看个人的能力而定。可是如果有能力却不尽力供养,将最好的留给自己,次等的供养佛;或者是内心舍不得,以快要凋谢的花、不太新鲜的水果去供佛,这样不仅不能积累资粮,还可能有忽略供养或是有悭吝之心的过失。 第一种的供养方式
  • 0
    现在,很多人到寺庙里去,拿上一把香和几根蜡烛,到了庙门口,对所信仰的佛菩萨还没来得及崇敬地顶礼,就迫不及待的提出要求了。 “我要给你这炷香了,你要让我发财、家庭美满。”这就好比我们是好朋友,我拎着一袋水果到你家拜访,还没进门,水果还没有交到你的手上,就开始提要求: “我这袋水果准备交给你,你拿到以后,要让我有一个很好的工作,要把你的钱都送到我这儿来。你还要让我的家庭幸福美满,以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要依
  • 0
    “合十”,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 合十对佛教徒言,是最熟悉不过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收摄内心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 甚至当我们感到紧张、焦虑或心浮气躁时,合十可以让我们平和、安定、集中注意力。这个把双手合长放在胸前的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对平稳情绪很有效。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问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经过
  • 0
    简单来说,佛法分为人天乘、解脱乘、菩萨乘。人天乘就是走人天的道路;解脱乘呢,解脱身心烦恼,走那个出离世间的道路;菩萨乘呢,就要有大悲心、大愿心哪!要有出世而入世的精神,救苦救难。就这么三个阶段。 一、人天乘是基础 学佛第一步走什么?人天乘的道路,这是基础。其中又有以下内容: 1、皈依三宝 走人天乘的道路,首先就要皈依三宝,皈依佛宝、皈依法宝、皈依僧宝。皈依佛宝、法宝、僧宝的目的是什么呢?皈依佛宝就是使你
  • 0
    正如法师答:有的地方说梨,谐音“离”,让人联想到分离,因此,梨子不能招待亲朋好友,特别是不想分离的好友。当然也不能供佛,太不吉利。我说那是“离苦得乐”,供梨好。有人说,香蕉也不能供佛。吃蕉,那是骂人,不礼貌,当然也不能供佛。我说“蕉”,是"招财进宝",想发财就供香蕉。有的地方说,花生也不能供佛,因为是生在地下。生在地下的“花生”不能供佛,那么长在地下的地瓜萝卜可不可以供佛?当然,长在地下的地瓜
  • 0
    问:请问业是因缘生吗?本性是空吗? 大安法师答:业是怎么来的?一般讲三障——愿消三障诸烦恼,惑业苦。由于我们有惑,惑就是烦恼惑——贪、瞋、痴、慢、疑,这些惑于是就会鼓动身、口、意三业去作为。心,举心动念;前面的身、口其次就在事相上有作为。你身、口、意三业的运作,都是导成这个业的主体,叫Karma。这个业产生之后,它就有果报——苦的果报。惑、业、苦三者,它自性也是本空的。这个烦恼里面也有常寂光自性的。我们要
  • 0
    1、三宝:佛宝、法宝、僧宝。 2、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3、六根:眼,能见色者是;耳,能闻声者是;鼻,能嗅香者是;舌,能尝味者是;身,能感触者是;意,能知法者是。 4、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5、五蕴:色、受、想、行、识。 6、四缘: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 7、三藏:经藏、论藏、律藏。 8、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9、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
  • 0
    每次我们进到道场里边,好像是不管有信仰与否的人呢都会到大殿,要么是大雄宝殿,要么是圆通宝殿,要么是这个栴檀宝殿等等去拜佛,双手合十然后顶礼膜拜。 那么其实在佛教的教义里边呢,释迦牟尼佛当时是并不提倡这个偶像崇拜的,所以很多时候也会有一些误解了的人呢,拿这个来说事儿,觉得说我们去塑这样的佛像,来让众生顶礼膜拜,似乎是一些有违佛陀教法的一个行为。其实并非如此,这个事情它的源头还是释迦牟尼佛嘱托,才有这
  • 0
    在九华山一千六百多米海拔的山顶上,有一座六百多年历史的寺院叫“百岁宫”,寺院石碑上记录着明代一位126岁高僧的生平: 无暇和尚,又名海玉,24岁出家,因为仰慕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力,发愿重振地藏菩萨道场。他晚上住在一个小小的石洞里,白天则在山顶的摘星岩上召集僧众,讲经说法。 无暇和尚常年吃素,因山上少有人烟,无处化缘,他只以野果、黄精和泉水维持生命。 他发下誓愿:用自己的鲜血抄写一部佛经。这就
  • 0
    原文: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 梵网经后偈云:计我著想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 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
  • 0
    问:如何放下烦恼? 正如法师答:人生在世,烦恼总是难免的,有的烦恼容易放下,有的烦恼一时放不下,有的烦恼则不容易放下,这都是非常正常的。要思考办法去“接受、处理、放下”它,但不要着急,也勿丧气,更莫烦垴,否则,恼上加恼,苦上加苦,“气出病来谁高兴?”当然,要作到这样,需要有相当高的精神修养。大凡都是,“劝解他人容易,事到自身无办法。” 有恋爱经验的人告知,男女热恋之时,彼此思想都容易沟通。为什么?因
  • 0
    原文: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 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译文: 至于念佛,心很难摄归一念。应当收摄内心恳切地念,自然能够归于一心。摄心的方法,没有超过“至诚恳切”这四个字。 心不
  • 0
    一忌称呼不当。对寺庙的僧人应尊称为“大师”、“法师”,对住持僧应尊称为“长老”、“方丈”、“禅师”。对喇嘛庙中的僧人应尊称“喇嘛”,即“上师”之意。 二忌礼节失当。与僧人见面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 三忌谈吐不当。与僧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为举止失当。游览寺庙时不可大声
  • 0
    今生最美的际遇,重塑心灵的力量。 2500多年前,佛陀在印度菩提迦耶成道时,我 们却不知在哪里游荡…… 由于傲慢、颠倒、固执、牵挂和恐惧,我们错过 了向他学习、思考和体证的机会…… 一再错过,直到现在。而他却慈悲地说,他会再 来,直到我们不再错过! 次第花开,花开见佛 明面上意思是指 “花依次开”。 具体的有一本 希阿荣博堪布的 《次第花开》
  • 0
    佛菩萨是修佛之人恭敬、礼拜、学习的对象,也是其目标、榜样和追求。与佛结缘的方式有很多种,随身佩戴佛像便是很多人的选择,但如果直接把佛像戴在身上直接接触皮肤,其实是对佛的不恭敬。 佛经上说人体乃是污浊的不净之身,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场所也不适宜佩戴佛像。试想如果我们将佛像贴肉佩戴,让佛像之上沾染上我们的汗水、以及空气中的灰尘,在如厕,洗澡之时也不摘下佛像,这样做谈何恭敬之心?虽然佛菩萨慈悲为怀,
  • 0
    今日是鉴真法师圆寂之日,鉴真法师曾多次东渡宣扬佛法, 为信众普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鉴真
  • 0
    问:“禅师,怎样才能控制情绪,遇事不生气呢?”禅师:“深信因果,则不生迷惑,一切恩怨皆因果所
  • 0
    一个人,心念变了,德行就变了;德行变了,气场就变了;气场变了,风水就变了;风水变了,运气就变
  • 0
    佛说,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强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会不期而至。 因此,要
  • 0
    佛教慧语:【相由心生】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
  • 0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 0
    作虚愿易,能实行难。一时勇猛易,终身不变难。若能以行填愿,慎终如始,则今日事可谓因祸得福。若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