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
-
4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小学课本上印象很深的古诗 怀念
-
13刘诗每有佳句可摘,如“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夕阳依旧垒,寒迹满空林。”“秋草独随人去后,寒林空照日斜时。”“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诸如此类。我都很喜欢
-
88浮生三唱,不唱离觞。一唱明镜秋霜,再唱积尘小轩窗,三唱人已老,秋将凉。
-
1楚户蒹葭一路看,寻源应到使君滩。 淮南流寓频生子,北阙风尘正罢官。 树外苍烟依渡口,城中皓月转峰峦。 情深不比长沙傅,既得身闲暂且宽。
-
2刘长卿到底是河北省人还是安徽省人?
-
1欢迎喜欢刘长卿的诗友,阅读 《仙史最强音》的第48章 http://chuangshi.qq.com/read/bk/xh/49742847-1.html 古有《声律启蒙》,今有《仙史最强音》。 独一无二的文运之气修炼流;史上文运之气最强的4字句、5字句和7字句;基于今音的最佳声律研究;史上最长最声动的顶真集句接龙;极富创意的诗意集句图;史上最多的声动好句;了解平仄体系的笼统无用;第29章和第43章是必读章节! 将公布刘长卿、孟浩然、李白、韦应物、岑参、高适等的声动好句、二转青句
-
0论文写刘长卿的,但是不知道看些什么书,求大神推荐
-
27卿吧要复兴了,潜水的小伙伴们都出来吧。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
1
-
1刘长卿是五言长城。正在读《全唐诗》第三册。打算2014年1月发到 《仙史最强音》里。
-
4前山带秋色,独往秋江晚。 叠嶂入云多,孤峰去人远。 夤缘不可到,苍翠空在眼。 渡口问渔家,桃源路深浅。 ===================== 前贤诗歌,当真入味
-
0刘长卿 (约709-约785年)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开元(713-741)进士,曾任长州县尉,遭贬后出。唐肃宗至德(756-758)年间,曾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被人诬陷,下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狱,后贬为潘州(今广东省茂名市)南巴尉,移陆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一生不得志,写诗抒政治失意,写自然景物简括鲜明,五绝、七律成就较高,自称“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代表作:《逢雪宿芙
-
6李 军 (盐城工学院学报,江苏 盐城 224003) 摘 要:刘长卿诗歌创作有一种很深的“夕阳”情结,其诗中仅“夕阳”、“落日”等意象就反复出现达100多例。“夕阳”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或象征唐帝国的衰微,或象征时光易逝、青春不再、年迈衰朽,或象征生命无多、死亡将至,或象征怀乡念人等等。这既与其亲历安史之乱、感受到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变迁有关,也与诗人迭遭贬谪的坎坷经历有关,更与唐代诗风的变化密切相联。
-
0望君烟水阔 别我已三秋 冷霜凝夕霞 溪花伴潺流 飞鸟空自寂 白薠汀上愁 此去一夜雨 微茫梦幽幽
-
0「别陈留诸官」刘长卿 恋此东道主,能令西上迟。徘徊暮郊别,惆怅秋风时。 上国邈千里,夷门难再期。行人望落日,归马嘶空陂。 不愧宝刀赠,维怀琼树枝。音尘倘未接,梦寐徒相思。 有谁能帮忙翻译下这首诗吗?
-
1拜服,学习
-
0谁知道刘长卿得字值多少? 送灵澈上人
-
3刘长卿(709-780),肃宗、代宗年间大多时间任职地方官,其诗多在此时。他也有忧国忧民之心,但不作杜甫式的宣示。情绪似较平静,诗艺则多讲究。其风格似是把已到嘴边的话吞回肚里,却另用一副电子传感器显示在图象的虚空处。试读其《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诗无定法。一般说来,用情景表现比用形容词抽象较好。例如,"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当然比"山路无穷远"好得
-
8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
-
0刘长卿的《送子媚往扬州》和《送灵澈上人》谁能帮忙鉴赏一下?
-
0古诗今译 傍晚路经远方苍山下,天寒茅草板房更清贫。敲响柴门听见了狗叫,我是风雪夜投宿的人。 这是百度中找到的解释,可是我觉得这首诗不是这
-
3Bohemian,一般译为波西米亚,原意指豪放的吉卜赛人和颓废派的文化人。然而在今年的时装界甚至整个时尚界中,波西米亚风格代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浪漫化
-
1形意的设计理念:沟通、创新、和谐。重视人与产品的关系是形意设计理念的表现,产品应产生一种为人感到亲近而非抗拒的特点---这就是形意所一贯推崇的
-
2读书笔记(6)《刘长卿诗编年笺注》 雪中桦 《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二册,储促君笺注,1996年7月中华书局版。 6月13日读毕。正是万众为世界杯
-
1刘长卿人生心态:逆境、寡欢、冷落寂寞的情调、惆怅衰飒的心情,极为凄清悲凉。 刘长卿的诗歌风格:清冷淡远。艺术特色。省净流畅,既有极工的对偶
-
1http://jhl2.iok.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