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滑为阳;沉为阴,涩为阴,弱为阴,弦为阴,微为阴。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自浮而数,能食不大便,名曰阳结,期十七日当剧。其脉自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坚,名曰阴结,期十四日当剧。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何谓阳不足?答曰:假
-
0太阳病,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是为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是为柔痉。 太阳病,发热,其脉沉细,是为痉。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为痉。 脊强者,五痉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疭,诸药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
-
0凡欲和汤合药灸刺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孔穴。营卫气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汤散丸药,针灸膏摩,一如其法。然愚医不通十二经脉,不知四时之经,或用汤药倒错,针灸失度,顺方治病,更增他疾,惟致灭亡。故张仲景曰:哀哉烝民,枉死者半,可谓世无良医,为其解释。 吾常见愚人疾病,有三不治:重财轻命一不治,服食不节二不治,信邪贼药三不治。若主候常存,形色未病,未入腠理,针药及时,服将调节
-
0凡用针之法,补泻为先,呼吸应江汉,补泻应星斗,经纬有法则,阴阳不相干,震为阳气始,兑为阴气终,坎为太玄华,坤为太阴精。欲补从卯南,欲泻从酉北,针入因日明,针出随月光。夫治阴阳风邪,身热脉大者,以针刺之。治诸邪风鬼疰痛处少气,以毛针去之。凡用针者,除疾速也,先补五呼,刺入五分,留入十呼,刺入一寸,留二十呼,随师而将息之。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刺大者,微出其血,刺滑者,浅内而久留
-
0夫二仪之内,惟人最灵,禀天地精英之气,故与天地相参。天一生水,刚柔渐形,是以人之始生,先成其精,脑髓既足,筋骨斯成,皮坚毛长,神舍于心。头圆法天,足方象地,两目应日月,九窍应九州,四肢应四时,十二节应十二月。五藏应五音,六府应六律。手十指应十干,足十指茎垂应十二支。三百六十节以应一岁。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阴阳,人有男女,月有大小,人有虚实,万物皆备,乃名为人。服食五味,以养
-
0《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欲人互相检阅而为表里,以防后世之亡逸,其济入之心,不已深乎。细考前后,乃王叔和撰次之书。缘仲景有《金匮录》,故以《金匮玉函》名,取宝而藏之之义也。王叔和西晋人,为太医令,虽博好经方,其学专于仲景,是以独出于诸家之右。仲景之书,及今八百馀年,不坠于地者,皆其力也。但此经自晋以来,传之既久,方证讹谬,辨论不伦,历代名医虽学之,皆不得彷彿。惟孙思邈粗晓其旨,亦不能修
-
0吾宗怀三先生,自幼学儒,以多病废,遂笃嗜方书,壮年由上海流寓吴门,坐卧一阁,近十年所。手不释卷帙,精通诸禁方。然未尝以医自夸,所治辄效,益务实,不近名,名久大震。性高亮疏豁,无软熟态。两游京师,贵人争迎之,皆翩然谢归。出入里中,乘坏肩舆,有谒必往,切脉诊病,其可药与否,常直言以对,不为挟要欺倖。富贵人或为药所误,垂死乃相招,或投药有起势,遽以庸医间之,先生益厌苦,常谩语来者,曰:吾不能医富贵人也。
-
0《金匮玉函经》八卷,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清代起秀堂藏版,刊于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 署漠仲景张机着,晋王叔和撰次,宋林亿等校正。 上海陈世杰怀三重校。 此书称经而命名『金匮玉函』内容『与《伤寒论》同体而异名气是《伤寒论》的别本。 当代中医文献学家钱超尘先生在比较《伤寒论》诸种传本后指出:《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最早传本,亦可称之为《伤寒论》之古本,它保存《伤寒论》不使亡佚,意义重大。
-
0《金匮玉函经》八卷,汉张仲景论著,晋王叔和所撰次也,其标题盖亦后人所加,取珍秘之意。仲景当汉季年,笃好方术以拯夭横,其用心仁矣,故自《素》《难》《本草》《汤液》诸书,咸抉根得髓,其为《伤寒杂病论》,实为万世群方之祖。自叔和尊尚以后,年岁久远,错乱放失者屡矣。宋治平初,命诸臣校定,其目有三:曰《伤寒论》《金匮方论》(一名《金匮玉函要略》)以及此经是也。虽未必尽复仲景本书之旧,然一家之学粗完。余幼读二
-
0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金贵玉函经